人工智能革命对产业变革具有深远影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式工具进入产业,以及智能技术慢慢地加强人的能力,正引发生产力结构的内在变化。
任何时期的劳动就业都要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随着数智时代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逐渐取代人力,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的状况。这亟需调整和变革现行劳动就业政策和制度来适应新情况,更需顺应工业时代向数智时代转变的大趋势。
认识劳动就业新趋势,调整劳动就业理念和战略,在推进近期策略的同时,逐渐向着未来战略调整过渡,趋利避害,更大程度地减缓人工智能大范围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的挑战和冲击。
AI技术越发展,旧的生产方式特别是旧的劳动就业制度越会首当其冲,AI取代劳动岗位正是对工业生产模式、发展环境的逐渐淘汰。
AI逐步取代部分人力劳动将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是彻底消灭某些岗位,一种是取代岗位上的人力;取代工厂岗位的多是机器人,取代办公室岗位的多是AI。而且,很可能取代的岗位多、补充的新岗位少。
首先,AI取代劳动岗位对传统就业结构造成冲击。AI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劳动力技能的需求结构。对高技能劳动力尤其是能够与AI技术协同工作或开发AI应用的人才需求会增加,而低技能劳动力可能会面临更加大的就业压力。AI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职业极化,即高薪酬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与低薪酬的服务和劳力岗位之间的差距扩大。
可以说,AI技术的应用使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可预测性高、技能低的工作逐渐被替代。AI能取代诸如数据分析、客户服务、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易于被算法取代的工作。AI技术的使用还会使交通业、制造业、建筑业和零售业等行业面临较大的就业替代。
AI取代劳动力表明AI技术先进和生产力提高,有利于人们摆脱繁重的劳动,这是一种历史进步。但是,AI取代劳动岗位将直接引发部分劳动者失业,让在岗的人也感到威胁和担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认为,AI对全球劳动力市场有深远影响,近40%的就业将受其影响。
此外,该现象还将引发不一样的行业、产业、职业之间发展水平差距更加悬殊。首先,AI技术集中在少数科技公司,中美等国的互联网和数字化公司在各行业的收入占比高,易加剧经济不平等和垄断问题,实际存在着数智科技产业化与产业数智化的矛盾,易引发贫富差距和社会不稳定现象,甚至有可能加剧总体不平等状况。
其次,工作职业、学科专业、生产环境无法适应数智时代。在以物质、能量为主要元素的工业时代,所形成的以机器、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产业类型和相应的职业岗位、工厂车间、就业形式,以及学校里的学科专业设置,都已无法很好适应数智时代。数智科技将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到以数智平台、智能体、机器人等为主要形式的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这些是工业时代的体系难以应对的。短期内尚且可以采取某些策略,但新旧时代的战略转折是必须面对的。数智经济社会从动能到产业,从工作职业到学科专业,从生产环境到生产方式,已与工业时代的劳动和就业大不相同。AI技术越发展,旧的生产方式特别是旧的劳动就业制度越会首当其冲,AI取代劳动岗位正是对工业生产模式、发展环境的逐渐淘汰。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正是部分工业生产模式、发展环境的不合时宜。
最后,智能机器人与人的劳动力角色发生冲突。人工智能革命对产业变革带来深远影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式工具进入产业,以及智能技术不断增强人的能力,引发生产力结构内在变化。虽然机器和机器人能减轻劳动者的负担,改变人的劳动条件,但劳动中机器代替的是人的部分体能,智能机器人还将代替人的部分智能,加之数据成为新的劳动资源,在数智技术的作用下,许多岗位更适合机器人做。
以前人们站在机器旁,跟随流水线作业,支配生产现场,体现劳动价值。现在人工智能为机器安装上“大脑”,将机器变成机器人,特别是AI大模型赋能机器人,使机器人具有通用能力,它的感知更细腻、决策更智能、执行更精准,这样的智能机器人能够支配生产现场,使人类有可能脱离出来。机器人作为工具兼有劳动力的性质,会逐渐取代部分人类的劳动岗位,从而提高人类的劳动地位,人类既可以和机器人协同合作,也可以对生产中的更多机器人通过设施予以总揽、总控。过去车间、工厂等劳动场所为工人布置的灯光、座椅、工作服、饮水饮食盒具、班组管理设备和劳动条件变得不再必要,无灯车间、无灯生产线,甚至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将不断涌现。
随着新职业、新岗位的涌现,劳动就业要向着更灵活、更多元的方向发展。要引导劳动力向高附加值、难以被AI替代的岗位转移。
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深刻影响和发展趋势,将会逐渐给劳动就业带来压力。这就需要尽快研究和调整AI取代人力后的就业结构,促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使AI技术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就需要利用AI技术创造新就业机会,解决失业率的波动,缓解因技术替代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从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经济救助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AI的应用力度速度要与社会接受程度相匹配。AI技术代表未来发展趋势,政府有关部门可采取政策引导等措施,调控AI应用节奏,确保其平稳融入经济社会生活。AI带来的变革,需要积极研发更人性化、协作式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考虑被替代职工的就业去向,要做好取代岗位与安置的政策衔接,相关部门要早做规划、预案和统筹。公众对新技术的接受、信任和适应需要一定过程,因此要做好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消除恐慌和担忧心理,帮助下岗职工适应变化,以确保平稳过渡,并为受影响的职工提供支持,有助于在科技进步的浪潮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建立社会安全网,以防止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社会紧张,这要求个人、企业和政府层面进行适应和调整,使人工智能转型更具包容性。
第二,充分重视AI技术推广中的安全性问题。AI技术应用和推广要将安全性、可靠性置于首位,认真做好运营管理和系统维护,及时应对违规使用导致的问题。比如,无人驾驶必须以安全为前提,任何技术故障或事故都可能对公众信心造成严重打击。技术开发者和运营者需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甚至在更大范围内对AI应用进行监管,确保系统可靠和安全,培养一个安全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AI发展生态。
第三,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福利和基本生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缓解可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要为那些因AI取代岗位的失业者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规划和求职支持等服务,以应对因岗位消失带来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重新平衡,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以确保技术进步不以牺牲劳动者权益为代价,使技术带来的利益能够惠及广泛的社会群体。
第四,探索新的就业模式和开辟新的就业渠道。AI技术通过改变工作内容、任务性质、所需技能,重塑劳动就业结构,已对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产生异质性影响,劳动就业要将重点放到优化低技能劳动者方面,选择“技术培训-高效就业”渠道。随着新职业新岗位的涌现,劳动就业要向着更灵活、更多元的方向发展。要引导劳动力向高的附加价值、难以被AI替代的岗位转移。鼓励发展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新职业,鼓励创业并提供政策和金融支持,鼓励远程和兼职等灵活的工作安排,以适应劳动者多样化的工作需求。提高社会流动性,缓解收入不平等问题。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在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是弘扬互助共享的共同体精神,一个社会的物质、知识、机会的共享程度越高,包括劳动就业在内的共同体构建就越会得到推进。
第五,用AI取代人力的企业应承担适当费用。新技术进入经济社会应用,会有一定的交易费用,相关企业可通过适当的方式支付这些费用。比如,在开通无人出租车的城市,将一些无人智能车优先卖给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让他们承担一部分购车资金,这可以减少无人出租车公司的资金占用量,同时,未来每辆车的收益可分账一部分给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企业、社会和失业者共担技术应用带来的影响,使企业和岗位被取代者共渡智能化的转型。
第六,培养具备数智能力的劳动者队伍。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全新认知教育重建。学校要从培养AI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才出发,规划教育体系,改革教育形态,构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转型期间,要为弱势职工提供培训,要立足未来,前瞻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劳动者对创新和复杂问题的解决技能,为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一次次挤压人类的劳动就业空间,但经过调整、变革和转折,人类永远会有工作,而且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轻松。
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影响到部分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迫切需要解决劳动就业的现实矛盾,然而从根本上解决尚需确立新的认知和战略。
首先,矛盾的个别性上升到普遍性将产生战略思路。人工智能逐步融入各行各业,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带来深远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从个别演化到普遍,将会把解决矛盾与开创劳动就业新格局统一起来。
一是人工智能取代“急难险重脏”的工作。这是人类探索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初衷,可以代替人类到深海、深空、深地进行探索工作,也是人们乐意让AI替代的工作。尤其是那些有毒有害等危险性大的任务,通常也是人们不愿做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取代能够减少人们不必要的风险和牺牲。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在大量取代这些岗位,虽然这些领域没产生什么矛盾,但会增加人力被取代者的总量,从而积累总体取代的矛盾。
二是人工智能取代重复和乏味的工作。这也包含对部分人力的替代和新职位的补充。事实上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已有不少机器人在“上班”。例如:2024年7月日本启用“多功能铁路重机”的人形机器人维修铁路设备;宝马宣布Figure机器人已在车间“实习”;2024年我国一些城市投放部分无人网约车等等。
接下来,人力被替代现象将会非常普遍。AI取代人力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补充一些适合智能产业的新岗位、新职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在内的19个新职业,29个新工种。这些新工种既需要大量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智能系统架构师等高附加值岗位,也需要对数据清洗、数据标定、数据整合等进行人工操作的普通员工。这种变化的背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劳动就业格局,即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保障增加,而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保障相对减少。
三是能够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岗位越来越多。这种趋势如同喇叭口,需要从根本上摆脱工业生产模式及相应的职业和岗位,包括旧的生产方式。需要尽快适应新时代,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尽早开辟人类参与智能生产发展的崭新工作途径和方式。
随着人机关系的变化和升级,必然相应地影响和带动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化。比如,人的工作权益和分配会趋于平等,人们之间的隐私保护成为必要,休闲娱乐的互动会较为频繁,人们的地理界限更加模糊,人们协同合作变得简单,虚拟与实体的关系并存,还会存在自然人、机器人和数字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当一般问题上升到划时代高度就易看到未来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将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工作效率、提高安全性能,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面对现在的就业矛盾和问题,我们在延续工业时代背景,现实调整就业结构的政策,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需要将传统时代的策略应对,转变到数智时代的战略发展上。
战略的核心就是要解决时代转换中的问题,要从数智发展的新趋势前瞻AI将塑造新的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将会重塑全球经济。
当AI大量取代人力后,生产率会极大提高,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可能会飙升,这就奠定了解决AI取代人力的雄厚物质基础。因AI所用数据、技术等要素多为公共属性,会通过税收政策和其他机制,使自动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能够公平分配,防止新技术应用造成新的社会不公或加剧现有的不公平。让岗位被取代的人无生活之忧。
最后,现象级矛盾上升到本质就可运用降维方式解决。以往机器取代一些岗位后,人类和机器在劳动力和工具的角色定位没变,仍需工人辅助生产,值守车间生产线,把控生产现场;智能机器人取代劳动岗位,跻身劳动者队伍,至少成了准劳动力。人类和机器人都是劳动力,必然引发新的劳动分工,人类可更多从事管理、监控、决策等脑力劳动,不用更多工人随着机器流水线在各环节作业;机器人更多在生产现场参与“体力”劳动和现场管控。机器人与人类同为劳动者的问题首次出现,用过去的方法难以解决。
解决AI取代人力问题,要从根本上开辟人类新的工作途径和方式。科技一次次挤压人类的劳动就业空间,但经过调整、变革和转折,人类永远会有工作,而且会慢慢的好、越来越轻松。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取代劳动力,对人口大国来说,要在适当时抓住取代岗位数量不多的窗口期,大胆探索人类从事创作、创意、创新、创造等精神、文化、科技、休闲等活动,把人类引导到参与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家庭劳动、公益活动等方面。
未来人们将从事较多的脑力劳动,时间和地点会相对自由,人们可根据各自兴趣爱好,选择参与人机协作、传统车间、瓜果菜园、手工艺术、健身锻炼等不同的体力劳动或活动,使劳动变得快乐和需要,使体力和脑力相协调,愉悦身心。同时,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会逐渐模糊,工作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小习惯的差异会缩小。贯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终身学习,将把人类引向自由和自身的全面发展。(作者邵春堡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
不仅如此!事实上光是应用AI进行工作群创造的就业就远大于AI替代掉的那些就业!看看淘宝网上卖的那些不同样式的玩偶、工艺品,人工利用都是AI设计然后再制作的,光是这些就业就远比过去的玩偶、工艺品设计人员要多得多!
[心][作揖][祈祷][赞][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火炬][火炬][火炬][火炬][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这就是人间不公!731部队细菌战犯逃回日本后,很多人在医院、学校等公立机构担任要职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之一。1931年到1945年期间,731部队进行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和中国平民被用于人体细菌和毒气实验。
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地方依法设定的市场准入管理措施,要全部列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
众所周知,一到冬天,各种海鲜的种类就骤然下降,而哪怕是现有的海鲜,要么是价格贵,要么不是季节,不肥美也不好吃。唯独在冬季才是渔汛的带鱼,因其低廉的价格,鲜嫩的口感,成为了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就在刚刚看到了王星与泰国警方的最新交流视频。脱离危险的王星状态明显好了很多,一边堆着满脸笑容用英语与泰国警方沟通,说泰国很安全,一边用中文说谢谢。两人又说又笑,感觉就像在这之前没有遇到过任何危险一样。有网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毕竟这个画面与最开始流出的画面状态完全不同。
近日,一位女大学生打车去机场,因拒绝司机绕路办私事,在高速上被司机强行赶下车,引发了社会强烈的关注与热议,这名司机也因此遭到了无数网友的指责与谩骂!